专业号
喀纳斯景区申报中国最美森林旅游基本材料
  一、景区基本情况
  喀纳斯景区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根据《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喀纳斯景区以北纬48°13′为南部边界,东以禾木乡为界,西北至国境线,规划面积1003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喀纳斯河谷、禾木河谷、禾木草原、那仁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三个原始图瓦村落等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从旅游功能上主要划分为“一个主体,两个中心,三个片区”。即:贾登峪—喀纳斯湖为中轴线的主体;喀纳斯湖主中心和贾登峪辅中心;东侧翼体验生态旅游区、西侧翼观光生态旅游区和二道湾以北的生态保护区。喀纳斯在景观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地质、地貌、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生态环境效益和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喀纳斯景区集冰川、雪原、高山、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各种自然景观于一体,共有大小景点55处、分属33种基本类型,占全新疆56个基本类型的58.9%,其中高品位景点就有11处。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喀纳斯旅游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一五”期间,喀纳斯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2.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4亿元。2012年,景区共接待游客106.8万人(其中下湖口区域63.2万人、禾木景区29.4万人、白哈巴景区14.2万人),同比增长17.8%;实现门票收入1.12亿元、增长16.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亿元。自2000年以来,喀纳斯景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示范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中国最美六大古村(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美十大秋色、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及新疆滑雪之乡等数十项荣誉和品牌,并首批入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一)科学编制规划,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旅游规划是指导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促进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2005年,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投入700余万元,组织以广东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际专家团队编制完成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8年5月,该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高起点、优布局、可持续、功能全的原则,我们组织相关规划编制单位相继编制完成了“哈流滩、白哈巴、下湖口、铁热克提”等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以及《禾木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大喀纳斯旅游区交通规划》两部专项规划。贾登峪区域及那仁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将于今年编制完成。一系列高水平的规划,以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思路为喀纳斯旅游业的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为尽快将喀纳斯打造成新疆的“会客厅”, 2012年《大喀纳斯旅游区修编提升规划》启动实施并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快完善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近30亿元,相继完成了布尔津—喀纳斯—白哈巴、铁尔沙汗—禾木、哈巴河—白哈巴等道路建设,喀纳斯旅游的“进入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2007年8月喀纳斯旅游机场的建成通航,标志着进入喀纳斯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同时,加强电力、通讯、供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相继实施了贾登峪—喀纳斯、贾登峪—禾木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景区各区域的供排水建设。连续实施三期国债项目,以及亚行贷款项目、意大利政府贷款项目。投资3.3亿元,实施了景区内的道路、供排水、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完成喀纳斯下湖口游客中心、禾木入口服务区(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旅游星级厕所9座。开通了贾登峪—喀纳斯,贾登峪—禾木,喀纳斯—白哈巴、铁热克提—白哈巴、下湖口—观鱼台等多条观光线路,建立了旅游综合咨询服务中心以及游客急救中心。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宾馆(酒店)1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5家,标准接待床位达到9700余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逐步健全和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960x300- (6)

  (三)强化综合整治,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围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总目标,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旅游秩序、旅游客运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不断加强对旅游客运市场的管理,成立喀纳斯下湖口游客换乘中心,对区间车、游船、马队进行统一售票、统一管理,有效杜绝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在景区旅游局下设了13个旅游工作站,分别负责各景点的游客和车辆疏导、咨询服务、区间车调度、旅游秩序维护、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做到了服务游客全天候、不缺位。狠抓旅游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强对宾馆饭店、导游、客运车辆的管理,大力推进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健全景区公共图形标志,积极推进景区门票销售网络化,景区交通和游览秩序管理信息化,景区讲解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了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同时,狠抓安全管理,对景区游览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状况进行重点监管,切实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对15项旅游安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构建了全方位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各类纠纷,确保景区社会治安稳定。
  为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倾向,使喀纳斯更加原生态,景观设施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2006年以来,实施了喀纳斯下湖口经营设施的拆迁切换,将下湖口区的旅游接待功能切换到距离湖区28公里处的贾登峪,当年完成下湖口区经营设施拆迁面积8035.5平方米,拆除床位4490张,关停经营户153家。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拆迁面积达4.7万平方米。
  (四)加快旅游开发,力推旅游“扩容、延时”。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喀纳斯现已形成了观光游览、边境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一是打造精品喀纳斯。按照“全线串珍珠”的要求,把贾登峪—喀纳斯湖作为喀纳斯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来精心打造,重点抓策划,抓创意,抓建设,抓管理,以喀纳斯湖为核心,以卧龙湾、月亮湾及神仙湾等高品质景点为补充的“众星捧月”式的良好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并成为喀纳斯旅游的核心线路、必游线路和品牌线路。二是打造特色喀纳斯。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为导向,精心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先后推出白哈巴边境游、禾木民俗风情游以及喀纳斯—禾木、贾登峪—禾木徒步旅游线路等特色旅游产品,受到广大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加快冬季旅游产品开发,2008年以来,相继举办了喀纳斯单板野雪邀请赛、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喀纳斯图瓦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节事活动,喀纳斯冬季旅游实现了良好开局。三是打造文化喀纳斯。按照《大喀纳斯旅游区修编提升规划》对禾木景区扩容、提效和优化的要求,重点做好敖包、喇嘛庙、图瓦人家访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抓好具有喀纳斯地域特色的,以民族服饰、特色纪念品、手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开发,有效延伸喀纳斯旅游产业链。
  二、森林风景资源
  喀纳斯是镶嵌在阿尔泰山上的一颗天然宝石。保护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西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唯一的延伸带,是我国唯一的古北界欧洲——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是我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极为特殊。区内植被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五针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和欧洲山杨等组成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为代表,共划分为6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7个群系组或群系。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有大量原始森林、灌丛和草甸,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冰川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区内冰川雪山面积占到阿尔泰山冰川雪山面积的70%以上。区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对下游布尔津河和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水量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对北疆广大流域区人民群众和工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功能强大,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新疆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资源
  哈纳斯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有森林、草甸、草原、灌丛、高山植被、石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等7种植被类型。森林、灌丛和草甸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被为南泰加林型山地森林,是我国唯一的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生态系统,树种主要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五针松、新疆云杉、新疆冷杉为主。目前,景区已发现低等植物如大型真菌172种,分属于2门10目32科77属;地衣类20科40属103种;高等植物共有119科403属1026种,其中苔藓植物有45科96属177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21种,种子植物有67科298属828种,许多植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二)动物资源
  喀纳斯景区以森林结构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为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区内现有野生动物中脊椎动物共有31目74科347种,其中哺乳动物6目17科51种,鸟类19目49科283种,两栖动物1目1科1种,爬行动物2目2科3种,鱼类3目5科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雪豹、紫貂、貂熊、北山羊、原麝、黑鹳、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松鸡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兔狲等56种;另外属于喀纳斯特有种的动物有阿尔泰林蛙、极北蝰、胎生蜥蜴、岩雷鸟、普通松鸡、哲罗鲑、细鳞鲑、江鳕、北极鮰、西伯利亚斜齿鳊等。区内还有无脊椎动物昆虫23目84科280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众多,在我国自然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 湿地资源
  哈纳斯保护区湿地面积大、类型多样。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冰川雪山湿地。湿地总面积为32266.90hm2,其中河流湿地574.84hm2,占1.78%,沼泽湿地3018.85hm2,占9.36%,湖泊湿地6552.87hm2,占20.31%,冰川湿地22120.34hm2,占68.55%。
  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有56科171属387种。湿地植被类型多样,针叶林湿地植被主要有新疆云杉群系和草类—忍冬—落叶松林,阔叶林湿地植被主要有疣枝桦群系、小叶桦群系和草类—欧洲山杨群丛组,灌丛湿地植被主要沼桦—欧杞柳群系、蔓柳群系,草本湿地植被主要有沼泽化杂类草草甸群丛组、沼泽化苔草草甸群丛组;水生植被主要有水烛群落、浮叶眼子菜群落、角果藻群落、水麦冬群落、单花灯心草群落等。湿地动物种类繁多,湿地脊椎动物达22目34科75种,其中鱼类3目3科6种,两栖类1目1科1种,爬行类1目2科3种,鸟类14目25科60种,兽类3目3科5种。
  (四) 景观资源
  喀纳斯景区内森林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区,又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景观资源类型多样。包括了生物景观、水域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天象景观、文化历史景观等众多景观类型,景观品位高。目前已发现和开发景观景点52处,其中水域景观18处、生物景观8处,地文景观11处、胜迹6处、民俗6处、其它3处。著名景观景点主要有哈纳斯湖、白湖、鸭泽湖、神仙湾、月亮湾、双湖、骆驼峰、友谊峰、哈纳斯图瓦族村落等。
  1、喀纳斯湖。“喀纳斯”是蒙古语,译成汉语的字面意思有两种:一是“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一是“圣洁的水”或“王者之水”。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后,形如弯月,海拔1374米,长约24.5公里,最宽处2.2公里,平均宽度约1.87公里,平均水深120米,最深可达197米,面积45.78平方公里,蓄水量54亿立方米它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泊,因 “湖怪”、“云海佛光”、“变色湖”、“枯木长堤”四大奇观而蜚声中外。
喀纳斯湖地处阿尔泰山南坡中山森林带,系第四纪冰期时代经冰川刨蚀而成的终碛垄堰塞湖。形象的说法是:巨大的冰川像盖子一样覆盖在阿尔泰山上,由于自身的重力顺着山势向下滑行,冰川底部和山体的结合面发生强烈的摩擦、挤压、搬运、挖掘作用,最后冰川前端部逐渐融化,融水下泄,冰碛物在喀纳斯湖口大量堆积,最终形成了宽约1公里、高达50-70米的终碛垄,使谷地堰塞,冰川、积雪融化成水后又汇集在此,经年累月渐渐形成现今美丽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深藏在千岭万壑的阿尔泰山间,属于喀纳斯河流域范围,河水补给主要靠阿尔泰山友谊峰、奎屯峰冰川积雪融水及湖区自身降水。喀纳斯河则发源于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的南坡喀纳斯冰川,全长约125公里,由东北向西南流,在贾登屿与禾木河汇聚成布尔津河,最后注入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
喀纳斯湖是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是大自然的点睛之笔,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森林密布、草场繁茂,碧水蓝天、青山白云、雪岭草甸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2、观鱼台。“观鱼台”建在海拔2030米的“哈拉开特”山上,蒙古语意思为红松林。它还有一个哈萨克语名字叫那吾尔克什,意思是独峰骆驼。1976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州长来到喀纳斯,当地牧民有一个习俗,大人物来此地一定要留下纪念,于是,州长便根据山的形状,给这座山起了名字“独峰骆驼”。从远处看这座山很像一只骆驼。观鱼台并没有直接建在驼峰顶上,而是让开主峰,坐落在它的半腰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待自然山水的理念:人造不高于天造。人造之亭与天造之峰和谐相伴,互不争高。
  观鱼台与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60多米,因处于观察“湖怪”的最佳位置,故原名“观鱼亭”,始建于1987年,2009年后改建后改名“观鱼台”。观鱼台台高19米,总重量777吨,结构为两台一亭,可容纳百余人同时观景,顶部为半圆球状,有四个对称的类似于翅膀的奇异造型,是湖怪尾巴和雄鹰翅膀的寓意。观鱼台既像从天而坠,落在山顶。又像是从山体生出,欲展翅飞天呢。所以观鱼台犹如“天坠地生”一般。“观鱼台”匾额是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题写的。而观鱼台是深圳市园林景观设计大师吴肇钊先生设计而成。台内的两则赋,分别由吴肇钊和著名作家尔泰撰写,观美景,赏美文。可谓两全其美。
  3、卧龙湾。因河湾中有一酷似龙形的河心洲而得名。按其形状,本地人也叫它卡赞湖—“锅底湖”。卧龙湾(锅底湖)海拔1325米,喀纳斯河在此段穿流于古冰川U形谷底的冰川堆积物中,本来是普通的一段河湾,若干年前,卧龙湾(锅底湖)下方的左岸支沟暴发了泥石流,右岸发生了多处坍塌,泥石流和坍塌的堆积物使局部河道淤塞变窄,使得上方河面变宽,水流变缓,泥砂在河中及岸边堆积形成河洲,造就了绮丽的卧龙湾景色。
  4、月亮湾。喀纳斯河在这里形成极富曲线和韵律美的河湾,很像一勾弯月,故名月亮湾。月亮湾海拔1326米,它是卧龙湾河曲的延伸部分,喀纳斯最富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摄影家在这个景点上拍摄的图片已成为喀纳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月亮湾的形成与河流的侧蚀作用有关。月亮湾与卧龙湾之间的河岸阶地为冰碛阶地。由于河水在河流拐弯处自身的运动规律,河流在演变过程中向其西岸侧蚀,使河道最终形成如今美丽的弯月状。卧龙湾上方的喀纳斯河右岸,有一个很大的崩塌体曾经堵塞了喀纳斯河,虽然这道天然堤坝后来被冲决,但河床中仍残留了崩塌石块的堆积体,它使月亮湾水位升高,淹没了原来的河岸阶地,但在水面以上还保留了几块脚掌形的草滩,被人们喻为“神的脚印”。
5、神仙湾。该湾海拔1327米,由于受下游泥石流和山体崩塌堆积的堰塞,使这里成为喀纳斯河最宽的河段。河水流速缓慢,在这里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在早晨或雨后,总有像轻纱一样的云雾缭绕着,让人置身于仙境,因此称之为“神仙湾”。而有太阳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像一粒粒的珍珠洒在上面,图瓦人说,这些珍珠是成吉思汗没来及藏起来的珍宝。因此,在有太阳的时候,这里的人们称它为“珍珠滩”。有云雾的时候才叫它“神仙湾”,两个名通常是分别使用的。也有人根据这个特点,称它是“阴阳景”、“两幅画”。又有阳光又有云雾时两名并用,这种阴阳同现的情景,也常能见到,堪称绝美的奇景。
6、白湖。该湖地处别迪尔套山西坡高山带,长6600米,最宽处1900米,面积8.5平方公里。白湖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湖面宽阔,湖水深沉,登上湖北岸的果戈习盖达坂可以俯视白湖全貌,四周群峰,倒映湖中,五彩缤纷,别具风韵。
白湖哈萨克语名为“阿克库勒”,意思是白色,湖水呈半透明的乳白色,故名。其成因是上游冰川中的内碛和表碛岩块,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白色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色彩。
  7、黑湖。该湖位于喀纳斯湖东侧的放牧区,呈马头型,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水色纯黑。因为它不是河道,也没有出水口,湖中生物腐烂发酵,水有味,因此可看成是浓烈的酒湖。其它还有喀拉穹库尔、壳斯库尔、下恨诺尔等小湖泊群,数量多、面积小,其形状为圆形或长形。
960x300- (7)

  8、五号界碑。该界碑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的第五号界碑,五号界碑是从北边友谊峰中哈边界开端处向西南排列过来的第五块界碑,是阿勒泰军分区的防区,白哈巴边防军是守卫在中国版图公鸡尾巴尖上的哨兵。
五号界碑是双立碑,分别立在边界线两边,在对面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上,也有一个写着他们文字的五号界碑。山下山谷间的这条河叫白哈巴河,是中哈界河。
  9、泰加林廊道。“泰加林”一词最初来自俄语,原指极地附近与苔原南缘接壤的针叶林地带,现在这一植物学的术语泛指寒温带的北方森林。“泰加林”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以北的林区和新疆阿尔泰山最北端的喀纳斯区域,而喀纳斯河谷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泰加林”分布区。喀纳斯区域的“泰加林”,是西西伯利亚“阴暗针叶林”在第四纪冰后期沿山向南延伸的极限位置。
喀纳斯区域的“泰加林”以新疆落叶松为主,混生新疆云杉、新疆冷杉、新疆五针松等树种,并伴有疣枝桦、山杨次生林。这其中新疆云杉、新疆冷杉、新疆五针松为国家三级濒危野生植物林。此地土壤以山地泥炭质、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为主,气候冷湿,年降水600~800毫米。
喀纳斯区域的“泰加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特殊。松属的树冠近乎圆形;云杉属和冷杉属的树冠是圆锥形或关塔形;落叶松属的树冠与云、冷杉相似,树冠塔形而稀疏,但由于其冬季落叶,极易与云杉林和冷杉林相区别。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群落结构极其简单,常由一个或二个树种组成,下层常有一个灌木层(各种浆果灌木为主)、一个草本层(以悬钩子、欧洲越林等为主)和一个苔原层(主要以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为主)。
“泰加林廊道”全长4.5公里,浓缩了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的精华,廊道西临波光粼粼的喀纳斯湖,东倚巍峨的高山,沿途曲径通幽,大树参天,松萝垂挂,可观赏到“泰加林”沼泽、“泰加林”树王、巨型根雕墙等多处景点。
  10、驼颈湾。 哈萨克语称之为“博托莫衣”,意思是骆驼的脖子,喀纳斯河在此形成“之”字形的大拐弯,由南东转向南西,后又转向东,很像骆驼的脖子。驼颈湾四周森林密布,主要树种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欧洲山杨、疣枝桦以及林下密布的刺蔷薇、多刺蔷薇等灌木,是景区内秋色最美丽的地段之一。这里水流廻转,层林叠嶂,到了秋季,整个山林五彩斑斓,欧洲山杨是火红的,白桦树是金黄的,多刺蔷薇、刺蔷薇等灌木是橘红的,而云杉冷、杉等则是常青翠绿的,它们在蓝天白云和碧波清流的映衬下,构成景区最美丽的秋景画卷。
  11、圣泉。该泉水文地质学上属于下降泉。泉水涌量虽小,但常年不断,经有关部门检测,圣泉的水不仅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而且含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是最优质的天然矿泉水。当地图瓦人非常敬重圣泉。喀纳斯湖是“神的眼睛”,是圣湖,所以要瞻仰圣湖必须要来到这里,举行一个进山礼,先下马步行走到泉边,以示对圣泉的尊敬。再用圣泉水洗脸洗手,尤其要洗眼睛,图瓦人认为圣泉的水可以洗掉人眼睛中的俗气,让人的眼睛变得纯洁有智慧。因为喀纳斯湖是“神的眼睛”,我们用圣泉水洗亮眼睛后,才能和“神的眼睛”直接对视,才能充分看到喀纳斯湖的神奇。
  12、哈纳斯村。古老的喀纳斯村,图瓦人是蒙古族部落的一支,他们信奉的是藏传佛教,也就是俗称的“喇嘛教”,根据人口普查,现有图瓦人2000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村。他们的房屋是以松木搭建的塔形木屋,这种建筑称做‘木楞屋’,四壁都是用原木刻凿,塞上苔藓垒砌而成的,屋顶尖斜,以适应山区多雨雪的环境。关于他们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成吉思汗神秘财宝的守护人。第二种说法是据俄罗斯学者发现,图瓦人可能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第三种说法是他们是从图瓦人共和国迁徙到这儿的。
  13、鸭泽湖。该湖位于喀纳斯村南边,呈长形蝶状,海拔1335米,长约2公里,平均宽度800米左右,面积约1.3平方公里,它是早期的喀纳斯湖冰川终碛堤前缘形成的沼泽湿地。同时也是一个因地壳抬升形成的湿地沼泽。湖水与周围开阔的沼泽湿地和河谷草原上,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禽鸟,成群的野鸭、大雁和天鹅等时常光顾此地,在宁静的水面上安闲的游戈,当鸟群被惊动时,它们便会一只只、一批批渐次飞起,翅膀拍打着水面,十分壮观;而绒毯般的沼泽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白色的蒙古包星星点点,毡房前的地灶上,炊烟袅袅,与青山和白云构成一幅人畜共居、人鸟相伴的伊甸园似的美好图景。
  14、花楸谷。该谷是景区内西伯利亚花楸最为集中的分布地。西伯利亚花楸为蔷薇科花楸,属小乔木,在我国仅分布于布尔津河上游。花楸喜欢生长在云杉和冷杉混交的林下,树形优美,色彩夺目,春季雪白的花朵满树芬芳,秋季成熟的果实鲜红欲滴,它的果实还是许多鸟类的食物。花楸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人工移栽至今未获成功,由于它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和不愿搬家的特性,人们都叫它“小个子贵族”,现已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Ⅲ级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满树的红果和满地的白雪相衬,又是另一番优美的景色。
15、 禾木。禾木是图瓦语,是“肥油”的意思。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猎人从别处来这里打猎,他打着了一只大哈熊,剥熊皮时发现哈熊后背上的肥油足有四、五指厚,围观的人都惊叫道“禾木!禾木!”于是,禾木的地名就这样产生了。
  禾木景区也被称作禾木大草原,因为景区内地势开阔,植被繁茂,到处是齐膝的牧草,有的地方牧草高可过腰。但景区内又有不少山峰立在草原上,山坡上绿草野花,森林密布,与草原错落起伏,搭配有致。在这样的美景中,又坐落着一个原始古朴,童话般美丽的村落,村子由清一色的木头房子、木头栅栏、木头棚圈组成,而村里居住着不明身世的神秘的图瓦人,他们以打猎与游牧为生,有着不为人知的非常独特的民俗风情,所以这里是喀纳斯风景区最重要的景点之一。2003年8月,喀纳斯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第八个摄影创作基地”,而禾木又被摄影家、摄影艺术爱好者们称作是“第八个里的第一个”,即喀纳斯诸多景点中最好的摄影点,简称“八一摄影基地”,在这里拍摄的摄影佳作在国内外各种画刊,影展中频频刊载、展出,获奖者无数,其中不乏获全国大奖和国际摄影奖的。每年春秋两季,摄影家来禾木可以用蜂拥而至来形容,就是冬季,也有摄影家专门雇马拉爬犁到禾木搞摄影创作。
  幽静自然的禾木是一个自然村落,也是禾木喀纳斯乡的所在地。村里以蒙古族图瓦人为主,也有少部分哈萨克人。
  16、白哈巴。从喀纳斯湖到白哈巴村的公路距离是30公里。白哈巴是一个边境村落,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哈巴河畔,界河边上还驻守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白哈巴边防连。由于地处中国的最西北角上,从地图上看就是雄鸡的尾巴尖上,所以,白哈巴村被誉为“中国西北第一村”,之所以被称作“中国西北第一村”,还因为它优美的风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图瓦人神秘的身世等。白哈巴边防连则被誉为“中国西部第一哨”。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35
基于E-file技术构建